2007年9月18日 星期二

玉的本色和泌色

  玉的美在感覺上不僅是色澤鮮明,還散發出一種高尚純潔的氣勢。玉的美在具有神祕性,代表一種最複雜而不可描寫的色澤,在整個自然天工的大創造中,使得中國人愛之不倦。古代人的感情在這種色彩和玉特有的光亮的混合視覺上,得以解放與渲洩,所以玉是美的崇高對象。
玉的色澤
  關於玉的色澤,古代學者的說法不一,明朝人宋應星認為玉只有白、綠兩種顏色,其他顏色都不屬於玉。而清朝人陳性以為玉有九色:玄如澄水曰瑿,藍如靛沫 曰碧,青如鮮苔曰珒,綠如翠羽曰盧,黃如蒸栗曰玵,赤如丹砂曰瓊,紫如凝血曰璊,黑如墨光曰瑎,白如割肪曰瑳,赤白斑花曰瑍,是新舊玉的自然本色。
  中國字以玉為邊的原來就是玉字,可見玉早已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。關於玉的描寫,就顏色而言,瓊、玫、瑰等是表示紅顏色的玉或解釋成紅色。一塊玉料顏 色純一,固然是好玉的主要條件,而玉質溫潤也相當重要,所以古人對玉的批評,首先就說顏色純、質地潤。
  古代的六器分為六色,也就是璧蒼,琮黃,圭青,璋赤,琥白,璜玄。以璧蒼來說,璧是玉的一種形制,而蒼是指璧的顏色,蒼玉是什麼色澤呢?一般來說是淡 藍中略帶淺灰,有點像上天的奧妙。翡翠本身常常是一塊材料上有白綠兩色,有時還帶有紅色。像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翠玉白菜,就是玉石的本身有綠、白二色,經過 匠心獨具的巧作,使它成為一件人人讚美的藝術品。
受沁
  古人既以玉為崇高之美的對象,生而佩玉,死而以玉殉喪,便沿習成風。這些附葬物隨著人入土,年深日久,相鄰的礦物質,便漸漸滲透到玉裡,使原來的玉色 和玉質產生了變化。銅器入土年久,則會產生青綠色,如土中含銅,玉就會受沁,變成綠色。如受水銀沁入,玉色呈黑色。而沁是滲入或吸收的意思,所以就將這種 變化稱為受沁。
  除了殉葬玉器會入土外,還有戰亂時,玉遺失的機會很大,也造成玉入土受沁的情形。出土古玉中,有受一色沁的,也有二色,三色,四色,同時沁在一塊玉 上,也有各種巧沁花色,產生不同紋理變化。古玉入土較久,受沁越深,所以入土重出的玉,沒有不沾顏色的。
   如果根據考古學家的分析和說明,那就比較科學化和合理化了考古學家們認為,這是由於土質的酸化作用所引起的。像日本的濱田青陵氏就曾經考證說明,「從土 中發掘的玉,因為受到土中的酸化作用,玉的表面就會產生分解,裂痕循著玉石的脈絡而深入到內部。因為含有鐵質的酸化,就會變成琥珀黃,或者變化深褐色,也 有的時候會變成黯黑色。」這裡所指的玉,應該是講白色的玉,在受沁之後,可能會變成三種不同的顏色。如果是其他顏色的玉,那麼在受沁之後所變的顏色,也一 定是玉器的本色,再加上黃、褐,或者黯黑色,所產生新的色澤,自然又不會相同。
  近年來考古學家們和地質學家們又有了新的看法,他們認為受沁是由於玉質在受熱之後,所產生的變化。像是玉在石灰岩中加熱即可能變成雞骨白。古玉中的雞 古白是古玉中難得的一種,它的顏色雖然已變得好像煮過的雞骨一般,仍沒有失去其溫潤的光澤。火燒過的玉則不同,它也變成了白色,但乾枯得像一塊石灰,沒有 一點潤澤的感覺,這種便不能叫它雞骨白,二者一看便能分別出來。古代殉葬的玉入土的年代久遠,受到地熱的影響,於是發生了變化。由於埋葬岩層的不同,由玉 器表層深入玉理的變化也不盡相同。考古學家們和地質學家們的這兩種說法和見解,應該要比玉器商人的揣臆之說可靠得多,也容易叫人相信,至少他們是有學理的 根據和實驗的證明。
  出土古玉講究沁色的好壞,一些礦物質如水銀等,沁入玉體中,如果沁得好,稱為巧沁,十分值錢。例如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玉蟬,周呈雪白色,獨兩眼泌作赤 色,便是巧色,便是巧沁。其他如沁成色如蒸栗,叫做「玵黃」,如泌色更深,復原時酷似蜜蠟,則稱「老玵黃」。沁色藍如青天稱為「玵青」,若色深如藍寶石, 則稱「老玵青」。另色如翡紅的桃曰「孩兒面」。色如烏金稱為「純漆黑」。又銅綠沁入者形翠石,則稱「鸚哥綠」。上述這些沁色,大多為收藏家所喜,但有一種 非青非綠如敗菜的,稱為菜玉,是玉之下品。
  清朝時,玉工為能雕琢出精巧的作品,而衍生出一種人工染色的方法,俗名叫「烤皮子」。做這種玉器的目的,不是為作偽,而是喜歡這種顏色。
   因為河中玉子有時經日曬水漬,表面上生出一種近乎紅黃色的表皮,如果雕一件器物,留著這層皮,倒也好看。以後收藏家喜歡收購這種玉器,而這種材料不可多 得,便有人設法做出一層假皮子。製作的方法則採用了偽製古玉的「提油法」。偽製古玉的人有辦法可以把新玉烤薰,使它變成舊玉的顏色,叫做「提油」。提油又 有老提油與新提油之分,烤皮子便是利用這個方法,把玉的表皮烤成褐黃色,所以叫做烤皮子。烤皮子的辦法盛行在清乾隆時代。例如雕成一個桃子,就把桃嘴的地 方烤成紅黃色。雕一個雞蛋,有時把全身烤上皮子,好像一個薰雞蛋。有時把蛋的一端琢平,用泥土糊上,然後烤皮子,烤完之後,把泥去掉,好一個薰蛋切去一端 的樣子。但是這種玉器失去天然之美,不為賞鑒家所重。
  古 玉的價值比新玉高,商人便有偽裝古玉的辦法,偽造玉色的方法就多了。做這種玉器的人十之八九是為牟利,所以採用的方法都是簡單而速成,以求本小利厚。以染 色法製造出受到塵土浸蝕的表象方式很多,五花八門,應有盡有。將玉用滾開的油炸,使白玉變色,成為古玉般似古樸質實的色澤,美其名叫做「油炸鬼」。
  現在有人用化學原料染玉,企圖魚目混珠。染玉的目的無非博得愛玉者的購買慾,其他方面可以提高售價。目前到玉器拍賣場中,除了仿玉之外,也極有可能買 到染色膺品:像白底青的玉佩、三彩福祿壽的手環、黑璞的漢玉,這些可能都是經過高溫高壓加色過的,或人工合成的。一般來說染色品雖綠,但是色是飄在器飾的 外表,血色雖紅,但是呈現醬色或者茶色,都不是正色,同時更缺少了一種勻潤的天然色澤美,這就要憑各人的眼力和經驗去仔細端詳研判了。
  所謂古玉,大多是曾經入土而又被挖掘出來的玉器。玉器入土,在土中受酸化作用而改變了它的色澤,有時變得五顏六色,比未入土前更好看。但是在古玉剛剛 出土的時候,是看不出這種顏色的,因為它的外表蒙著一層土鏽,我去原來美麗的色澤。小心而慢慢的除鏽,叫做「脫胎」。所謂「盤功」,就是經常將玉放在手中 揉搓,或放在小絲袋內,繫在身邊,使玉恢復原來的光澤和顏色,大概需要幾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恢復原狀。若要求快,則用武功的方法,將舊布包著玉,輕輕揉擦, 去除土鏽,再用新布用力搓,那麼玉的色澤會漸漸恢復,三年後玉石可以展現原來的美麗。
  經由這些方法,埋葬很久的古玉再注以新生命,而人們在賞玩中,也逐漸產生對玉的尊敬和喜愛,這是不分時代的賞心樂事。

沒有留言: